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的作用大。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家将物流业纳入重点产业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国际航运建设、支持长三角率先形成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背景下,杭州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长三角综合交通物流,对构建杭州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和综合竞争力,打造长三角南翼增长极,推进杭州实现转危为机、跨越发展,建设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及省、市有关政策精神,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行动基础
(一)发展现状。
杭州是长三角重要城市、浙江省省会和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经济集聚辐射能力居全省首位,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快捷、产业基础雄厚、政策环境优越,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良好。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杭州物流业在经济运行、产业规模、设施建设、经营管理、政策体制等方面发展较快,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加大,打造长三角“综合交通物流”的步伐不断加快。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2003—2011年,全社会货运周转量年均增长6%,比前五年(1998-2002年)增速加快1.2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物流业与商贸业实现增加值529亿元,同比增长11%,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1%。物流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断提高。
2.基础支撑体系不断完善。
物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一批以物流为核心功能和特色的物流集聚区和大型物流综合体。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功能性、枢纽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在嘉兴独山港区投资建设的杭州——嘉兴联建码头一期项目投入运营,以“一绕十射”高速公路为骨架的现代公路网络已覆盖全市城乡,杭甬运河通航,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启动,萧山机场二期项目加快实施,信息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为物流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3.物流市场与物流企业迅速成长。
杭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物流需求的迅猛增长,物流服务社会化程度提高,制造业、商贸业物流的外包项目增加,一批面向社会提供货物配送、商品分销、货运代理等专业化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成长。联邦快递等一些跨国企业相继进入杭州,提升了杭州物流产业层次和对外开放水平。
同时,杭州物流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还缺乏有效衔接,“低成本、快响应”的综合交通物流优势尚未发挥;二是物流产业总体水平不高,有一定结构矛盾,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物流企业“散小弱差”特征较明显,高端物流业发展滞后;三是物流基础设施配套能力不足、布局不够合理,物流园区、物流等综合性物流设施缺乏整合,集约化水平较低,与交通网络尚未形成有力配合;四是物流政策尚未形成综合配套的合力,政策体系仍需完善。物流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在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二)面临形势。
1.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引发物流新需求。
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心正逐渐从制造向研发、服务延伸,制造业的转移带动了为其服务的金融、贸易、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同步转移。长三角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之一,杭州与高端制造业高度关联的航空物流业、与大宗物资集散高度关联的高铁物流业,以及由此衍生的多式联运等综合物流都将获得蓬勃发展。
2.国家物流业振兴规划实施带来新机遇。
国家将物流业纳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从战略高度扶持物流业的调整振兴,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都将不断加大。杭州作为国发〔2009〕8号确定的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现代物流相关领域及环节的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物流业深度合作。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共建共享和税费标准体系的统一,推动了长三角物流业联动发展和合作深化。中央加快推进国际航运建设,打造以为核心、江浙为两翼、长江流域为腹地,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将极大地带动杭州和长三角地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将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4.“服务业优先”战略助推物流业成长。
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服务业优先”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服务经济打造成杭州的“首位经济”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现代服务业重点扶持领域。随着“服务业优先”战略的实施和长三角综合交通物流建设的推进,杭州物流业总体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辐射带动功能将得以强化。
5.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与自身产业转型带来新挑战。
从国际形势分析,金融危机影响仍在蔓延,物流业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物流需求萎缩导致物流企业的业务量急剧减少、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从国内情况看,长三角各城市大举发展物流业使得物流业的区域竞争加剧。从杭州自身情况分析,城市发展重心东移、产业调整升级对物流业布局、结构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总体思路和行动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挥综合交通优势为切入点,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以多层复合、多式联运、多业联动为路径,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实现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提升杭州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城市综合功能,建成长三角重要的综合交通物流。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三力合一”。发挥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配置力,突出政府公共服务功能,发挥企业在物流市场中的主体作用,根据物流市场需求,规范和引导物流布局,实现物流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运作。
——坚持高效整合。树立现代物流系统整合理念,增强现代物流服务功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物流需求流向、产业聚集程度、区域协作优势,实施多业联动,实现高度专业化分工的物流一体化运作。
——坚持统筹规划。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设施规划等规划的有效衔接和统筹协调。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要求的同时,积极拓展物流业发展空间并提供保障。
——坚持合理布局。结合物流市场需求空间分布特征,以提高物流效率和优化城市布局为目标,加强对现有物流设施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坚持改造、扩建、整合和新建相结合,以现有资源整合提升为主,适度布局新节点。
——坚持开放带动。抓住经济全球化、长三角一体化以及我市被列入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有利时机,开放兴业、开放强业。
(三)行动目标。
到2011年,基本形成以物流园区为基础、信息平台为支撑、技术标准为手段、龙头企业为示范、全程物流为方向、相关产业系统为延伸的现代综合物流服务体系,做到布局合理、层次分明、技术先进、信息全面、便捷高效、节能环保、安全有序、服务优质,初步建成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长三角综合交通物流。
——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提升。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1%以上,到2011年,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13.5%。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争取引进培育若干家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5A级物流企业达4家以上,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两圈六带五园十心多点”的物流发展空间框架体系,下沙物流产业园、空港物流产业园等重要物流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网络。
——物流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以杭州为、以长三角南翼为基本腹地、辐射长三角其他区域的物流功能网络基本形成,全省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物流资源的集聚能力明显增强。物流骨干企业全国经营的格局初步形成,部分物流功能开始辐射全国。
——现代物流技术全国领先。初步建成功能齐全、开放共享的区域和重点行业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条形码(BC)、电子数据交换(EDI)、管理信息系统(MIS)、射频技术(RF)、全球定位系统(GP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物流技术得到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水平全国领先。
——现代物流政策环境良好。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得以完善,建立市场准入、财政扶持、税费优惠、融资支持、用地保障、人才培养、诚信建设、营运管理等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高效、区域协调、符合国际惯例的物流业发展环境。